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正文

倍速和快进,你怎么看

2025-01-11 来源:步遥情感网

□薛世君

在《倍速社会:快电影、剧透与新消费文化》一书中,日本学者稻田丰史论述了一种社会现象:开倍速看视频,或者快进10秒,已经常态化,越是年轻人越经常使用倍速播放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这本书分析了三大社会背景。第一个背景是影视作品过剩。如今观众、网友被海量的影视作品和短视频包围着,所有的媒体和服务都在争夺用户的可支配时间,竞争越来越激烈。大家都想跟上热点、跟上潮流,但作品太多实在没有时间一一顾及。于是,很多人便用倍速播放的方式来节省时间。

第二个背景是追求“性时比”的人增加了。尤其是年轻人,讨厌走弯路,很想找捷径,追求“时间性能”,消费行为也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。当带着消费的心态和目的来欣赏作品,快进10秒也好,开倍速也罢,也就无伤大雅了。现在很多平台上出现了那种“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”“10分钟阅读一本书”“5分钟读完100本古今中外名著梗概”等内容,速看电影、速读书籍的服务层出不穷,也是相似的道理。

第三个背景是用台词表达一切的影视作品多起来了。一些影视和综艺作品,很多都是用台词、字幕或者弹框一字一句地讲出人物的喜怒哀乐、身处怎样的境地等,省略了画面的表达。或许正是由于制片方的“保姆”心态,市面上充斥着台词过多、“通俗易懂”的作品,观众的素养得不到提高。就像有些人会跳过手机游戏中的故事情节部分,只想快速完成任务、高效冲关,这不也是一种倍速播放和快进10秒吗?

这本书不仅分析了倍速播放的社会原因,还呈现了大家对倍速播放的态度撕裂。支持倍速播放的人认为,倍速播放效率高,提高了自己单位时间内信息处理的能力,况且觉得“想怎么看是我的自由”。反对倍速播放的人则认为,这是对艺术家的冒犯。故事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、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,还有美工和道具、外景地的取景、故事的节奏感和氛围感,这些几乎都是倍速播放时无法充分关注到的。就像作者所说,哪怕是一段持续10秒的沉默镜头,“演员在沉默中表现出的尴尬、紧张、踌躇,都包含着创作者的用意。我相信一定有既不能用9秒也不能用11秒,非用10秒进行表现不可的必要性。”倍速播放、快进10秒,不是主动的艺术鉴赏,动机大多是出自缩短时间、提高效率、追求便利等功利主义想法。

另外,这本书对Z世代社交属性的观察,对“主流消失”现象的洞察,对“御宅族”大众形象变迁的梳理,对轻小说何以流行的辨析,对信息茧房、液态消费等现象的阐释,都堪称内容的闪光点,整体来看不失为一本洞悉大众文化肌理的佳作。

显示全文